高层声音
在庆祝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建会70周年大会暨全球贸易投资促进峰会上的致辞
(2022年5月18日)
尊敬的各位国家元首、国际组织负责人,
各位来宾,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好!很高兴同各位朋友“云端”相聚。首先,我谨对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建会70周年,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出席全球贸易投资促进峰会的各方嘉宾,表示诚挚的欢迎!对长期以来关心支持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海内外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美好的祝愿!
中国贸促会1952年成立以来,立足中国、面向世界,为拉紧中外企业利益纽带、推动国际经贸往来、促进国家关系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贸促会始终把服务中外企业作为立身之本,促进贸易和投资,推动制度型开放,在国际经贸仲裁、知识产权服务、商事调解等领域积极探索创新,同各国工商界加强沟通联系,为中外经贸合作牵线搭桥,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中国贸促会70年的历程,是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体现,也是各国企业共享发展机遇、实现互利共赢的重要见证。
希望中国贸促会继续开拓奋进、追求卓越,织密服务企业网,扩大国际朋友圈,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中再接再厉,争取更大成绩。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各国工商界对和平发展的期盼更加殷切,对公平正义的呼声更加强烈,对合作共赢的追求更加迫切。我愿提出4点建议。
第一,聚力战胜疫情。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延宕,传播速度加快,给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积极开展疫苗研发、生产、分配国际合作,加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共筑多重抗疫防线,推动建设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第二,重振贸易投资。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加强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推动世界经济早日走出危机阴影。中方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呼吁各方共同努力,全面推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要推动世界经济动力转换、方式转变、结构调整,使世界经济走上长期健康稳定发展轨道。要支持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做大合作蛋糕,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各国人民。
第三,坚持创新驱动。要挖掘创新增长潜力,共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在充分参与、凝聚共识的基础上制定规则,为科技发展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环境。要深化创新交流合作,推动科技同经济深度融合,加强创新成果共享,努力打破制约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流动的壁垒,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第四,完善全球治理。当今世界,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在国际上搞“小圈子”只会把世界推向分裂和对抗。要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动员全球资源,应对全球挑战,促进全球发展。要坚持对话而不对抗、拆墙而不筑墙、融合而不脱钩、包容而不排他,以公平正义为理念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我愿重申,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会变,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中国将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高水平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全球工商界提供更多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让我们携起手来,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共同解决当前世界经济以及国际贸易和投资面临的问题,一起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 人民日报 》( 2022年05月19日 第 02 版)
面试热点
用好“宅流量” 警惕“宅陷阱”
当前,生活线上化趋势越发明显,“宅”成为很多人或主动或被动的选择。
工信部于年初发布的《2021年通信业计算公报》显示,2021年我国移动互联网流量迅猛增长,流量消费潜力大幅释放,全年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较上年增长33.9%;移动互联网月户均接入流量达到13.36GB/户·月,当年12月数据更是创历史新高。步入后疫情时代,“居家模式”虽然限制了活动空间、改变了生活方式,但也激发了人们以家庭为核心场景的“宅流量”的使用需求。“宅流量”已成数字化时代的突出特征。
究其原因,从流量接入口看,“居家模式”导致非触摸性服务普及率大幅提高,加深了人们对网购、远程办公学习和网络社交的依赖。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短视频用户数量达到9.34亿,较2019年增加1.61亿,市场规模3年内翻番;有声行业市场活跃用户规模接近8亿人次,一年内增长40%;视频会议市场规模同比增长18.3%,达148.2亿元;在线婚恋交友行业月度活跃用户显著增长至1200万以上。这些数据既是新媒体、新赛道趋势性发展的见证,也从侧面说明“宅流量”与新环境下的生活方式适配度高。
从流量平台看,如何实现用户增长和深度触达,成为很多企业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中长期的“宅生活”是一种典型消费场景,为流量的场景化触达提供了一条“集约之路”,有助于减少用户损耗,提升用户转化效率,从而实现流量增长。有专家曾指出,从最初的消费需求,到工作需求、娱乐需求和更深层次的个性化需求,“宅经济”发展层次不断演变。在“宅”的大名目下,各平台早已利用优势资源,划分出工作、学习、健身、社交、娱乐、兴趣养成、能力培训等细分场景,并着力培养用户新的流量使用习惯。
在这种“需求与满足”的博弈中,直播、视频、在线协同工作等大流量应用场景早就迈开了迭代创新的步伐。在线协同工作软件、校园慕课平台、各类直播App均有不同程度创新;明星VR演唱会、心理健康“云课堂”成为很多人居家休闲娱乐的选择。凡此种种,证明“宅流量”的火爆并非偶然,也再次说明环境变化虽然会带来流量变局,但局部创新才是主流。以流量的精细化运营、大规模的场景化触达为特征的“互联网下半场”,既是流量渗透场景、实现变现的重要一步,也与每一个具体的人和生活样态有关。
值得警惕的是,当“宅流量”让传播与营销更具针对性的同时,一些社会新闻事件也让我们不得不反思诸多问题。譬如,智能传播时代身体与人机的关系、社交媒体“信息茧房”效应对个体的影响、大视频时代网络直播的边界与责任、用户信息与商业伦理、算法的负效应与算法治理、老年与儿童在数字鸿沟中的解决方案等。疫情总会过去,随着生活状态回归正常,“宅流量”的增速将不可避免地放缓,那时,“居家”与“互联”的关系又将如何?
更应深思的是,在疫情这一特殊时期,一间房也许会成为一座孤岛。但不可否认,人与人之间的有效隔离是以社会的高度连接为前提的。当城市的流动变得平缓,当集体性的生活被远程化、分布式、个体性的模式所取代,我们又能否在重新焕发生机的“老环境”中,走出一己之隅?
(作者吕帆系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音视频办主任);《光明日报》( 2022年05月19日 03版)
议论文
不断巩固拓展清零成果
“目前,上海全市16个区都已实现社会面清零。”近日,在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有关消息令人振奋。经过与奥密克戎疫情的艰苦鏖战,一座拥有25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迎来了社会面清零的重要节点。
速度快、传播隐匿,感染者从几个、几百到几万、几十万,累计新冠病毒阳性感染者超60万例……今年3月以来,奥密克戎疫情突袭上海,一场异常艰巨的防控战就此打响。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勠力同心、大力支援,上海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采取全域静态管理、全员检测筛查、全面流调排查、全程查漏补缺等综合防控措施,做到“应检尽检、应隔尽隔、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经受住了严峻的疫情防控考验,取得阶段性成效。从疫情来势汹汹,到实现社会面清零,上海疫情走势趋稳向好,有力印证了“动态清零”的科学性、有效性。
“动态清零”是由我国基本国情所决定的,是我们党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必然要求,是尊重科学、尊重规律的有力体现。上海的疫情防控实践证明,我们的防控政策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我们的防控措施是科学有效的,我们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实现“动态清零”。坚持“动态清零”,立足抓早、抓小、抓基础,发现一起就扑灭一起,才能以最低的社会成本、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住疫情,以良好的疫情防控成效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上下同欲者胜。面对具有极强传播力的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疫情防控是分秒必争的阻击战,也是同舟共济的攻坚战。22个省份组织3万余名医务人员和重症专家,军队派出5000多人医疗队,全国调集238万管核酸检测力量和有关防控物资……各方支持迅速涌向上海、温暖上海,汇聚成攻坚克难的强大合力。白衣为甲、以生命赴使命的医护人员,挺身而出、做好群众身边事的社区工作者,守望相助、筑牢抗疫堤坝的普通市民……一个个平凡身影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携手同心、团结奋斗,生动诠释了众志成城的力量。上海的战疫过程再次启示人们,坚持就是胜利,坚持才会胜利。
在社区,“数字哨兵”“场所码”悉数上岗;在街区,商业活力逐步回归;在园区,核酸采样点运转有序……各方正携起手来,持续扩大防疫战果。必须清醒认识到,目前上海正处于巩固清零攻坚成果阶段,虽然已实现社会面清零,但风险人群中发现阳性感染者的风险依然存在,“降新增、防反弹”压力仍然很大。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是持续面对的一道考题。继续压实责任,细化防控措施,进一步加强社会管控、发挥监测预警作用、深化流调溯源等,不断巩固拓展清零成果,才能严守来之不易的防控局面,早日取得大上海保卫战的最终胜利。
同疫情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从全国范围看,常态化疫情防控是一项艰巨繁重又需要持久坚持的工作,必须深刻认识抗疫斗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犹豫不动摇,态度坚决果断,行动迅速有力,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当此“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和吃劲阶段,蓄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激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拼劲,不畏险阻、迎难而上、团结奋斗,勠力同心巩固抗疫成果,因时因势做好精准防控,我们就一定能打赢疫情防控这场大仗硬仗,努力实现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宁采;《 人民日报 》( 2022年05月19日 第 03 版)
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把青春播撒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④
有责任有担当,青春才会闪光。十几年如一日深耕水稻遗传育种与应用研究,助力端牢中国饭碗;主动请缨驻村扶贫,帮老百姓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为祖国巡逻戍边,圆满完成多项重大任务;孜孜不倦科研探索,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不久前,第二十六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评选揭晓,获奖者立足自己的岗位艰苦奋斗,浇灌出靓丽的青春之花,成为“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的生动写照。
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回顾总结百年来广大团员青年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贡献青春、建立功勋的光荣历程,号召新时代的广大共青团员“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模范,带头站稳人民立场,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甘于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上,广大青年要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踊跃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施展抱负、建功立业,交出一份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答卷。
路是走出来的,事业是干出来的,成功是奋斗出来的。为中国革命胜利不怕牺牲、浴血斗争,为祖国建设敢于拼搏、辛勤劳动,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敢闯敢干、引领风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自信自强、刚健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胸怀“国之大者”,担当使命任务,新时代广大青年唯有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才能当好伟大理想的追梦人、做好伟大事业的生力军。青年一代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青春需要在艰苦奋斗中不断磨砺,青年需要在艰苦奋斗中历练本领。今天,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但奋斗精神一点都不能少,永久奋斗的好传统一点都不能丢。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无论处于什么样的人生起点,都要依靠辛勤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选择扎根条件艰苦的基层、国家建设的一线、项目攻关的前沿,有助于在担苦、担难、担重、担险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亲历筚路蓝缕、胼手胝足的艰苦奋斗,能够养成“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意志品质。面向实际、脚踏实地、苦干实干,能够从实践中收获真知,也能涵养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精神。广大青年要把人生志向转化为奋斗动力,用“甘于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的奋斗品格展现自己的抱负和激情,依靠勤劳和汗水开辟人生和事业前程。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数控技术专家杨永修之所以能操控精密机床加工出高精度异形零部件,靠的是将技术做成艺术,将细节做到极致;驻村第一书记谭翊泉秉持“多跑一分、多做一分,村子的发展就多一分希望”的信念,把群众需求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冬天去雪场练,夏天跳模拟气垫,苏翊鸣十年磨一剑,为解锁新动作付出艰辛努力。一丝不苟,百折不挠,拼出青春出彩的高光时刻。奋斗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要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要想让青春结出累累硕果,就必须立足本职埋头苦干,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不断开辟事业发展新天地。新时代广大青年站稳人民立场,投身强国伟业,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前进姿态,必将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本报评论部《 人民日报 》( 2022年05月19日 第 05 版)
充分发挥高校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创建中的作用
实施文明创建工程,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大政方针“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重要载体,是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战略举措,是提升全体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的基础性工程。广泛深入开展地校合作,发挥高校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创建中的应有作用,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取得成效的宝贵经验,是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高校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题中应有之义。
开展地校合作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经验
经过试点,总结经验,推广普及,是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稳步推进的规律性现象。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从2018年8月开始,为期一年,首批试点单位是12个省(市)的50个县(市、区)。试点阶段结束前后,对工作进行评估总结,逐步推进。2019年11月,试点单位拓展到31个省(区、市)的500个县(市、区、旗),其中四川、上海、西藏等省(市、区)和南昌、西宁、苏州等地市率先实现了全覆盖,试点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丰富经验。
通过总结经验可以发现,不少试点单位重视发挥区域内高校优势,探索出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地校合作机制、范式。如,上海松江区成立多所高校组成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驻松高校志愿服务联盟,通过发布资源菜单,以项目形式推进地校合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注入新动能;江苏宜兴市与江南大学结对,通过开展文明实践理论研究、理论宣讲“走亲行动”、“田野上的思政课”等一系列措施,共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重庆北碚区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高校青年分中心,推动大学生投身文明实践;江西庐山市玉京村“联姻”九江学院,挂牌成立“九江学院新时代文明实践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校地合作”闯出一条新路;等等。试点单位的工作表明,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开展地校共建,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创新之举、成功经验。
引入高校资源是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走向普及提高的现实需要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在试点阶段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随着中心建设的进一步拓展,各地在工作中暴露出一些共性问题和困难。主要包括:工作队伍人力不足、人才短缺。多项调研成果显示,全国各地中心(所、站)的工作人员数量平均只有8~12人,主要是党政机关在职人员,其中乡镇干部超半数,学历以高中和专科为主,且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专业知识和技能。志愿服务供给不足、质量不高。志愿服务队伍规模以10~50人为主,主体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在职人员,活动形式单一、内容不够丰富、惠民利民性不强。资源阵地整合不到位、难以满足需求。县、乡镇公共服务平台有限,且没有全面有效整合,特别是理论宣讲、政策解读、普法教育、科学普及、健身体育等方面的服务平台严重短缺。此外,城市社区工作滞后于乡村、条件保障不足、制度化常态化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也很突出。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和制约文明实践中心的推广普及。
为适应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拓展深化的需要,创新工作理念和方法,广泛开展地校合作,总结推广试点单位成功经验,引进高校这一重要资源,发挥高校在人才队伍、志愿服务、平台阵地、城市聚集、辐射面广等方面的优势,是有效弥补试点工作中的短板弱项、加快推进中心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普及提高的客观需要。
助力文明创建是高校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应然之举
发挥高校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创建中的重要作用,不仅是总结运用试点以来地校合作成功经验、全面提升中心建设质量和效果、加快推进文明实践活动全国性普及的现实需要,也是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全面履行大学使命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除人才培养外,高校还担负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功能,在理论宣讲、法治教育、科学普及、文化传承、体育传播、志愿服务、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拥有众多的平台资源和专业人才。可见,高校参与、助力新时代文明实践创建活动,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实践要求,是全面履行职能、深入服务社会的重要体现。
(作者:吴怀友,系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名誉院长、江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光明日报》( 2022年05月19日 06版)
面试热点、面试素材
地址:合肥市蜀山区梅山路153号国旅大厦6楼(安农大南门)
联系电话:0551-62827270 / 62833186
博学公务员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16021577号-1 经营许可证号:9134 0100 6910 69516R;  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2006-2023 www.ahbxgwy.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