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基层医疗脉络更通畅
理顺医疗机构分工合作这个大的脉络,才能安放好医院、医生和群众各自的利益
县级医院“吃不下”,一床难求,群众意见大;乡镇医院“吃不饱”,资源浪费,医务人员不满意,怎么改变这种情况?近日召开的全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工作现场会上,来自安徽天长、福建尤溪、江苏启东、青海互助4个示范县(市)的改革经验,让人看到了基层医疗通过优化结构提升服务能力的现实途径。
县级公立医院,被视作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的龙头,能否将大部分病人留在县里,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地方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然而,熟悉基层医疗的人都知道,过去县域内无序就医的问题一直比较突出,县乡医疗机构各自为政、争夺病人并不少见。
解决基层医疗的这种结构性矛盾,首先要对医疗机构主体,区域信息平台,人、财、物等医疗服务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从根本上改变基层各级医疗机构视对方为“竞争对手”的局面。否则,一切改革都将无从谈起。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是天长以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为载体,构建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还是启东组建医疗集团,完善县(市)镇村一体化管理体系,让大小医院成为“一家人”,促上下联动变成“一条心”,无疑是推进基层医改十分重要的基础保障。
理顺医疗机构分工合作这个大的脉络,才能安放好医院、医生和群众各自的利益。自2012年启动改革试点以来,相关地区已经探索了一些配套改革,比如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加快补偿机制、人事薪酬制度、医保支付制度等改革。这些改革多管齐下,不仅为老百姓带来诸多医改红利,也为医务工作者创造了更好的执业环境。一份有关2015年公立医院改革的报告显示,接受复评的县(市)公立医院药占比下降6.2个百分点,医务性收入提高3.3个百分点。一降一升,体现的不仅是医院总收入向合理比例的回归,更是基层医改对各相关主体利益关切的精准把握。
当前,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顶层设计已基本完成,但还面临着不少尚待突破的难点。比如,如何处理、协调医共体、医联体内部的利益关系,以及龙头单位和政府职能部门间的责任分配?改善村医队伍青黄不接、信息化建设未实现完全互联互通的现状,又该从何着手?如何改变“倒三角”关系,实现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的有序下沉?有人说,哪里“三医”联动得好,哪里医改成效就好。解决这些问题,还是需要理清改革的脉络,提高医改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全局视角部署后续的改革方案,不断扩大医改的受益面。
医改涉及面广,复杂程度高,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改革中理清脉络的过程,无疑也是调整利益的过程。从各地反映的情况来看,“拣软柿子捏”、违背医改精神搞小动作、甚至直接抵制医改的情况依然存在。上面推一推,下面象征性地挪一挪,这种惰性也亟待克服。因此,要想充分发挥改革的叠加效应,还必须进一步厘清改革责任,防止部分人出于私利不想为、不敢为、慢作为,影响基层医疗改革的成效。
基层医疗收益小,服务面却很大,解决好他们的出路,是医疗改革的重要任务。只有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打好控成本、降费用、保质量、提效益的组合拳,形成“首诊在基层、大病在县内、康复治疗回基层”的格局,才能以科学合理的就医秩序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地址:合肥市蜀山区梅山路153号国旅大厦6楼(安农大南门)
联系电话:0551-62827270 / 62833186
博学公务员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16021577号-1 经营许可证号:9134 0100 6910 69516R;  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2006-2023 www.ahbxgwy.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