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分校 山东分校 浙江分校
服务热线0551-62827270
扫一扫博学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辅导资料 » 面试素材
辅导资料
2022年7月12日安徽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面试素材积累
发布时间:2022-07-12 11:31:04    |    发布人: 博学教育    |    点击次数: 1114

议论文

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②

“把防控一线的篱笆扎结实,为居民营造一个安心祥和的生活环境”“把更多资源下沉到社区来,充实工作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省武汉市考察时,叮嘱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想办法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确保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少受影响。悉心关怀人民安危冷暖,高度重视解决实际困难,彰显了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深厚情怀,为我们进一步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一项重要任务是为群众排忧解难、为市场主体纾危解困,确保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少受影响。在宏观政策层面,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促进发展、保障民生放在突出位置。实施政策、采取措施、开展行动要以民生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民生稳,人心就稳,社会就稳”,各地各部门都要想方设法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好实际困难,在具体层面促落实,靠务实精神求实效,于民生实事显担当。

落实都在“具体”中。从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到组织好重要民生商品供应;从对受疫情严重冲击的行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实施一揽子纾困帮扶政策,到稳定和扩大就业,最近几个月来一系列调控政策为抗疫情、稳经济、保民生提供了有力支持。当前,必须要一丝不苟抓好落实执行,确保政策红利直达基层、直接惠及市场主体和广大群众。战略层面的“致广大”与战术层面的“尽精微”,从来都互为支撑、相辅相成。我们既要提升市场主体和广大群众对政策的知晓度、享受政策的便利性,也要通过大量的调研走访掌握实情、精准滴灌,更要发扬好钉钉子精神,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的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好、落实好。

实效来自“务实”中。无论是民生工作还是经济工作,最忌“花架子”。把政策温暖送到千家万户,把市场信心输向千企万商,都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从困难着手,增强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可持续性,让群众和企业看到变化、得到实惠、改善预期。给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群体以必要的便利,畅通务工者返岗、择业道路,保障群众看病就医基本需求,为企业稳岗、扩岗降低信贷压力……雪中送炭解决好难点、堵点、痛点问题,才能不断推动民生保障和经济企稳取得更大成效,增强疫情防控工作的实效、提升众志成城战胜疫情的凝聚力。

民生藏在“小事”中。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来抓。“用的是自来水吗?污水怎么处理?”“做饭用电,电费贵不贵?”“武汉人喜欢吃活鱼,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多组织供应”……习近平总书记每到一地考察,总牵挂着民生“小事”。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今年4月底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各级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要有“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当前阶段,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把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要求,贯穿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的每一件实事中,正是广大党员干部应有的担当、必须扛起的责任。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为民造福是最重要的政绩。扎实稳住经济、完善社会民生兜底保障,切实保障好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实施更多有温度、求实效的助企纾困举措,落实更多暖民心、惠民生的务实帮扶行动,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我们一定能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把疫情造成的损失补回来,也一定能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李斌;《 人民日报 》( 2022年07月12日   第 05 版)

促进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由大转强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省武汉市考察时强调:“党中央十分关心科技人才成长,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尽可能创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和工作生活环境,让科技工作者为祖国和人民作贡献。”温暖的话语,深厚的期望,给广大科技人才以巨大精神鼓舞。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为11234.1万人,位居世界首位,且结构不断优化,39岁及以下人群约占3/4,年轻化特点和趋势明显,女性科技人力资源增长迅速,性别比例更加趋于均衡。科技人力资源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人力的储备水平和供给能力,其规模和素质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日益丰富,将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强大支撑。

近年来,随着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我国科技人才全球竞争力不断提升,涌现出大量科技领军个人与团队,不断刷新科技创新高度。我国在《2021年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报告中的排名比2013年上升10位。这其中,既有以两院院士为代表的领军人才,也有在实验室、生产车间埋头苦干的科研工作者;既有在一个领域精耕细作、精益求精的科研专家,也有崭露头角、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青年英才,比如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北京明白”团队就由9名90后组成。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战略高新技术领域,都可以看到中国科技人才攻坚克难、集智攻关的身影。

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还有不少短板,一些产业的基础还不是很牢固,进一步发展必须靠创新。无论是突破“卡脖子”技术问题,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还是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开辟经济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都更需要科技解决方案。科技创新,一靠投入,二靠人才。这需要我们营造良好人才创新生态环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充分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巩固科技人力资源增长态势,需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抓好完善评价制度等基础改革,“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给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让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从繁琐、不必要的体制机制束缚中解放出来,聚精会神搞科研。对广大科技人才而言,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不仅重任在肩、使命光荣,更打开了人生建功立业的广阔空间。生逢其时更当奋斗其时。广大科技工作者当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气、坚忍不拔的定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加快促进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由大转强,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优化、作用突出的科技人才队伍,就一定能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高方;《 人民日报 》( 2022年07月12日   第 05 版)

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重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快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农村基层党组织应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战斗堡垒。农村基层党组织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

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建立健全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的前提。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全面领导乡镇、村的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必须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这就要求各级党委把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方面,增强建设基层党组织的自觉,补齐基层治理工作的短板;另一方面,完善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治理的机制,统筹好各种乡村治理资源和力量,形成乡村治理合力。只有这样,才能把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进一步转化为管理、服务优势,完善现代乡村治理体制。

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的必然要求。“村看村、户看户、农民看干部”,办好农村的事,要靠好的带头人。党员干部在乡村治理中扮演着政策宣传员、实施者的角色,承担着了解民情、转达民意、解决民忧的职责,关系到党的各项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选好配强党组织带头人,既有利于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决策部署,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村民重视思想道德,学法懂法用法,培育文明乡风,让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放在首位。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既是改善乡村治理的抓手,也是重要保障。当前,部分农村地区仍然存在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现象。为此,必须持续在强组织、固根基、建强战斗堡垒上下功夫。要把党建引领贯穿于乡村治理的各方面全过程,毫不松懈紧抓作风建设,强化基层干部理论武装,切实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乡村振兴提供组织保障。

“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改进乡村治理的主心骨,只有持之以恒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做好示范引领,带头发挥表率作用,才能不断增强乡村治理实效,为实现乡村善治凝聚力量,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保障。

(作者王国斌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人民日报 》( 2022年07月12日   第 05 版)

“好说话”更要“干好事”

工作中,人们如果觉得一个干部待人随和,答应爽快,让人感觉很亲近亲切,往往就会用“好说话”来形容他。那么,干部在工作中停留于“好说话”就够了吗?这需要深入思考、仔细辨别。

不可否认,“好说话”的干部,往往情商较高,同理心强。很多“好说话”的人也的确与人为善,敬业奉献。这些都是好的。然而,光“好说话”还不够,还得负责任、有尺度、讲原则,如果不分情形、不守底线,一味地“好说话”,就很可能因为讲人情顾情面而丢了规矩,给事业发展带来损害。

“好说话”要负责任。“好说话”更要“干好事”,出真招、见真章、求实效。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一贯强调深入基层,曾8次陪同他下乡调研的时任寿宁县干部连德仁回忆说:“习近平同志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最深——干部一定要抓‘做’功,而不是‘唱’功。”因此,面对工作任务,不能“只有表态没有表率”,必须在行动上敢于担当、真抓实干;面对群众诉求,不能“口惠而实不至”,必须要调查研究、解决问题。“我们党最讲认真,言必行、行必果,说到做到。”在态度上“好说话”,在行动上敢担当,才能把工作干好,让群众满意。

“好说话”要有尺度。乐于助人本无可非议,但如果有求必应,甚至不管对错、不分是非而事事都不加拒绝,就过不了人情关、面子关。对于他人的请托,需要以制度为准绳、以规矩为原则,如果超出职责范围甚至越出制度边界,对这样的请托“好说话”,那就是对制度规矩的侵蚀。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还有这样一种情形,一些干部遇到苦事难事就撂挑子、卸担子,将自己的分内事推给他人,对于这样的不合理要求,就要亮明看法,要及时扯扯袖子,主动制止“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的歪风邪气,共同营造担当尽责、求真务实的良好氛围。

“好说话”要讲原则,不当是非不分的“老好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共产党人来说,‘好好先生’并不是真正的好人。奉行好人主义的人,没有公心、只有私心,没有正气、只有俗气,好的是自己,坏的是风气、是事业。”如果该提醒的不提醒,该批评的不批评,你好我好大家好,对的得不到彰显,错误受不到惩罚,就会影响干部成长,阻碍事业发展。在大是大非面前,讲原则不讲面子、讲党性不徇私情,才是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品格。

无原则的“好说话”不值得提倡,但无论是干好实际工作,还是走好群众路线,我们都需要“好好说话”,待人接物态度端正、释放善意。在此基础上,分清是非对错、坚守制度规矩、崇尚实干担当,才能在“好话一句三冬暖”的同时营造风清气正的氛围、干出实实在在的业绩。

杨彦;《 人民日报 》( 2022年07月12日   第 05 版)

深刻认识“双减”政策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中之重。一段时间以来,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太重,成为义务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为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以下简称“双减”),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双减”政策的落实落细,有效减轻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和家长经济负担,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形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生态。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教育对“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党继承、丰富、发展了这一科学理论,强调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五育并举”,全方位提高人的素质、开发人的潜能。在洞悉过重的校内课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对学生成长成才造成不利影响后,“双减”政策出台实施。这是立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关心学生身心健康,推动学生了解社会、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创新思维、提升能力、深化社会认知的重大决策、长远之举。“双减”政策以校内校外双管齐下为思路,通过对中小学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进行综合治理,舒缓中小学生过早过重面临的育人与应试之间的矛盾,推动育人方式改革和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减轻过重的作业负担、减轻校外培训负担,目的是释放学生的主体活力,让学生有意愿、有时间、有空间自主发展和个性化成长,提高整体素质、发展健全人格,更加凸显学校、家庭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协同育人功效,引导中小学生以整体的、系统的观念处理好学习时间和学习效果、学科成绩和课外活动、知识积累和核心素养、知识点和求知欲的关系,使学生的知识、才能、身体、精神、个性得到全面而丰富的发展,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进一步凸显教育公平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强调“加快发展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适合每个人的教育、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向着更高水准的公平迈出坚实步伐,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稳步推进,区域、城乡、校际差距逐步缩小,更多少年儿童拥有了人生出彩的机会。“双减”政策的实施,有利于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有力遏制日益功利化的培训市场,有效降低普通老百姓的教育投入,使更多家庭能够以相对低的成本、相对平和的心态让孩子接受教育。“双减”不仅在“减”上用力,而且在“增”上创新,指向都是推进教育公平,提升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在落实“双减”政策的过程中,很多地方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学区化治理和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充分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整体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校际教育水平差距;认真落实《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将“双减”工作成效纳入县域和学校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把学生参加课后服务、校外培训及培训费用支出减少等情况作为重要评价内容;等等,取得良好效果。

推动教学教育理念深刻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及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使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双减”政策的落地,对学校、教师、家长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首先,学校要充分利用“双减”政策带来的机遇,为学生提供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课程体系,健全教学管理规程,优化教学方式,强化教学管理,提升学生在校学习效率。完善作业管理办法,积极开设科技创新融合课程,统筹搭建学生个性化成长平台,等等。其次,引导教师在“双减”政策执行中勇于担当、积极作为。推动“双减”政策落实落细,要求广大教师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改变传统教学思维,向课堂要效率、要效益,把握课堂教学规律,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把握作业布置的科学性、合理性、智慧性、艺术性,实现作业布置、批改、辅导调结构、提质量,真正成为大先生,成为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再次,家长要发挥应有作用。广大家长要树立正确育儿观,不是仅仅培养一个亲戚邻里称赞的孩子,培养一个埋进书堆、纯粹追求高分的学生,更要培养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双减”政策实施后,家长要更加重视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正确对待和处理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注意人格平等、情感共鸣、人生共进,有效做好孩子从学校到家庭的衔接工作,培养孩子的健康心态、优秀品格和人文素养、动手能力、创新精神,使孩子在校园、家庭、社会共同营造的良好氛围中健康快乐成长。

臧伟;《 人民日报 》( 2022年07月12日   第 11 版)

理论知识

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这件大事抓紧抓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持续抓紧抓好,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要持续推动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切实维护和巩固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如何巩固来之不易的成果,是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为此,党中央制定了一系列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决策部署。为防止出现贫困反弹,特别是出现规模性返贫现象,设定了五年过渡期,强调摘掉贫困帽子,但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责任,不摘监管。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拓展。但是,在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的外部环境下,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规模性返贫压力不小。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相对贫困问题还会长期存在;脱贫政策向防返贫政策过渡,长效机制尚未完全成型;城乡区域差别客观存在,共同富裕基础需要筑牢。要充分认识到一些地方脱贫基础还比较弱,部分脱贫群众的返贫风险依然较高。必须防止精神松劲懈怠,防止政策急刹车,防止帮扶一撤了之,防止贫困反弹,保持清醒的头脑,守住底线,有所作为,努力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要深刻领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重大部署。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借鉴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办法,今后须在两方面实现突破。一方面,持续推进脱贫地区的农民收入实现跨越式增长。通过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振兴乡村产业等手段,确保脱贫地区农民收入增速快于国内GDP增速、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和农民收入整体增速,不断提升脱贫地区农民群体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从实现共同富裕的全局出发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我们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但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任重道远。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也是新发展阶段的重要任务,必须抓好巩固拓展、转型转变的关键点,向共同富裕目标继续攀登。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需要调整工作思路。绝对贫困具有阶段性、特殊性和区域性特征,而相对贫困则表现为长期性、普遍性和全面性等特点,建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致力于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要抓好产业、就业两个管长远的根本性问题。

 首先是产业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具有多元化路径选择,但最根本的还是产业发展。产业发展有四个重点:一是粮食产业。抓粮食安全不仅是粮食主产区的责任,也是包括脱贫地区在内的粮食主销区、产销平衡区的责任。脱贫地区也有粮食大县,要抓面积落实、产量增加;其他区域要抓供求平衡,自给率不断增长。二是特色产业。依靠资源优势,辅之外来技术、资本等,通过特色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富民、富县、富区域,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另一方面可以满足广大城乡居民对农产品多元化的需求。三是新产业新业态。农业观光旅游作为典型的农业新产业,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具有长效性;“互联网+”作为典型的新业态,在脱贫地区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持续的成长性。必须充分挖掘脱贫地区乡村产业的生态、文化等多元价值和多重功能,通过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把好处留在乡村,留给农民。四是融合发展。致力于形成“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从横向看,山水林田湖草沙七篇文章一起做,因地制宜,可以极大丰富农业产业内涵。从纵向看,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保障供给链,完善利益链,拓展农业产业边界,能够让脱贫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其次是充分就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聚焦三个方面工作,把实现脱贫地区劳动力充分就业作为重大任务来抓。一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抓手,加快传统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在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优化就业环境的同时,挖掘乡村建设项目用工潜力,设置公益性岗位,增加就业机会,扩大就业容量。建立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县乡村统筹,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有效性、精准性。二是在农业内部增强就业潜力。创造现代特色乡村产业发展条件,处理好产业发展与保障农业产业安全、农民就业增收的关系,营造宽松的产业发展环境。提高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业容量,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三是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实现充分就业。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在脱贫地区重点建设一批区域性和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完善西部地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集中支持政策。通过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为脱贫地区发展提供外在驱动力。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壮大县域经济,承接产业转移,培育支柱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吸引脱贫人口到城镇就业、落户、生活,实现就地就近就业。为脱贫地区搭建用工信息平台,培育区域劳务品牌,加大脱贫人口有组织劳务输出力度。鼓励支持脱贫人口通过临时性、非全日制、季节性、弹性工作等方式实现充分就业,降低就业成本,提高就业效率。要帮助脱贫农民实现自我发展、内生发展,激发他们依靠双手勤劳致富的观念和行动。

  (作者张红宇系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会长、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光明日报》( 2022年07月12日 06版

分享到:

地址:合肥市蜀山区梅山路153号国旅大厦6楼(安农大南门)

联系电话:0551-62827270 / 62833186

合作伙伴: 国家公务员局网 安徽省人事考试网 安徽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 铜陵人事考试网 阜阳人事考试网 蚌埠人事考试网 池州人事考试网 安徽省国家税务局 亳州人事考试网 QZZN

友情链接: 浙大博学 江苏博学 山东博学 安徽省人民政府 合肥人事考试网 合肥市公务员局 淮北人事考试网 芜湖人事考试网 马鞍山人事考试网 黄山人事考试网

博学公务员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16021577号-1 经营许可证号:9134 0100 6910 69516R;   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2006-2023 www.ahbxgwy.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