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定材料】
1.日前,上海建市内首座无性别公厕,预计将于11月下旬投入使用,此举也让“无性别厕所”话题再度受到关注。记者注意到,近年来,沈阳、重庆、青岛、北京等地均出现了无性别厕所,但围绕“无性别”厕所的争议却一直存在,“废”与“立”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止。其实,无性别公厕算不上是什么新鲜事物,男女共用厕所,从远古时期就开始了。在广大农村地区,至今还存在这种情况:一个人如厕时,听到有脚步声过来,就咳嗽一声,表示里面有人,对方便会自觉转身离去。对此,大家都非常习惯,且相安无事。在城市里,无性别厕所也老早就有了,比如,许多中小型餐馆的厕所就不分男女,哪个厕位的门是开的,就可以直接进哪个门。何以有了正儿八经的无性别公厕,许多人就觉得尴尬呢?说起来,还是一个习惯或适应的问题,毕竟这是现代都市里的新鲜事物。
2.所谓“无性别厕所”,又叫“性别友善厕所”,就是厕所在设计、标识上,不再像传统的厕所一样分男女,而是故意模糊性别,让任何有需要的人都可以进去方便。应该说“无性别厕所”是最先在欧美国家出现的,而且它开始也是为了满足变性人士、同性恋者以及性别模糊人士的如厕需要,以避免他们在如厕过程中遭遇尴尬和危险。
很显然,这是社会更加文明、进步、宽容与开放的体现。说起来,无性别公厕的投入使用,也是一种资源共享。在人口较多的城市或旅游景点,女性如厕难,有时真的难于上青天。毕竟男女有别,在如厕问题上,男厕一排小便池,十几秒钟便可解决十几个人的方便之事;而同样的时间,可能刚刚够一名女性宽衣解带。根据世界厕所组织统计,女性如厕时间平均70秒~75秒,男性如厕时间平均30秒~35秒。这也是为什么商业地段常常出现“男厕空荡荡,女厕排长龙”的原因。假如那是一座无性别公厕,如厕资源就可得到充分的利用。而在国内众多城市出现的“无性别公厕”,其在承担的功能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是为了减少女性如厕排队的时间,进而提高如厕的效率、减少资源的浪费。
3.根椐世界厕所组织统计,每人每天上厕所6—8次,女性如厕时间平均70秒—75秒,男性如厕时间平均30秒—35秒,女性如厕频率大概是男性的1.5倍。这就意味着男女厕所拥有同样蹲位的情况下,男厕一边会有大量蹲位空置,而女厕这边如厕者却可能排成长龙。尤其是在旅游旺季的景区景点,或者人流量大的商业中心地区,很多女性都不得不忍受内急而排长队的煎熬,国内很多地方甚至发生过“占领男厕所”的行为艺术,以呼吁社会关注女性如厕难问题。
有人可能会说,既然如此,那在修建厕所的时候,把女厕的蹲位多修一些不就可以了?这确实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实际上现在全国多数地方在新修建或者是改扩建公厕的时候,也正是按照这样的思路来进行的。但问题在于,这一方法只能部分解决女性如厕难的问题,却无法解决男厕一方因为大量蹲位空置而造成的资源浪费问题。而且,“无性别厕所”的出现,对避免父母带异性子女或者行动不便的老人如厕遇到尴尬也有很大帮助。有质疑者觉得“无性别厕所”会让很多市民“不敢进”,或者是带来个人隐私和安全问题。所谓“不敢进”,不过是个观念上的问题,既然在憋急了的情况下男厕都敢进,“无性别厕所”反而不敢进了?而真正需要关注的问题,确实是隐私和安全问题。毕竟对于女性如厕者来说,等于是和其他男性如厕者在一个空间里解决问题,那么一方面需要做好隐私的保护工作;另一方面,也需要做好人身安全的保护工作。在人流密集区域建无性别公厕,是解决女性如厕难的一个良方。当然,这需要一个习惯的过程,但只要人们树立了正确的思想观念,这个过程就不会很长。这种对个人隐私和安全保护方面的要求,也就决定了目前“无性别公厕”最好先设置在闹市区、商业中心、人多的景区景点等等位置,而不适合设置在过于偏僻的地方。作为公厕的管理部门,要及时出台相关的规章制度,加强对无性别公厕的规范化管理。当然也对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不管怎么说,“无性别公厕”的出现,都是一种积极有益的探索,不该被人为的压制。
结合给定资料,谈谈你对在人流密集地区设置无性别公厕的看法。
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有理有据、不超过250字。
【参考答案】
在人流密集地区设置无性别公厕是一种积极有益的探索,不该被人为的压制。无性别公厕的建立一方面是社会文明、进步、宽容与开放的体现,能够减少女性如厕排队时间,进而提高如厕效率,减少资源的浪费,实现资源共享,同时也避免父母带异性子女或行动不便的老人如厕遇到尴尬也有很大帮助。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无性别公厕会带来一定的安全和隐私的潜在隐患。因此,民众方面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公厕管理部门要及时出台相关的规章制度,并加大对无性别公厕的规范管理。
地址:合肥市蜀山区梅山路153号国旅大厦6楼(安农大南门)
联系电话:0551-62827270 / 62833186
博学公务员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16021577号-1 经营许可证号:9134 0100 6910 69516R;  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2006-2023 www.ahbxgwy.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