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
随着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网络经济等新业态迅猛发展,青年就业心态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躺平一代”“啃老族”“考公热”“逃离北上广”真的存在吗?当代青年“内卷”“焦虑”情况如何?一起来看。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升级,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吸引大批青年进入新兴经济领域,从事相关新兴职业,打破传统用工制度,以灵活就业形态和线上线下融合方式,进行工作创新、职业创新、思维创新和生活创新等多种实践,谋求个性体现与职业发展的统一,展现出青年就业心态演变的新趋势。
01
工作方式与就业形态新变化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和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推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不断向生产和消费领域渗透,以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和平台经济迅速崛起,新兴职业不断涌现,新就业形态快速发展。在互联网平台、文化创意产业、生活服务行业、知识经济和科技创新等领域,灵活就业、弹性工作、兼职兼业日益盛行,形成就业形态的新格局。据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共享经济发展年度报告》,2017至2021年五年间,我国参与共享经济活动的人数从7亿增长到 8.3亿;参与共享经济服务人员从7000 万增长到8400万。另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已经达到2亿人左右,一些平台外卖骑手高达400多万人,在平台上从事主播及相关从业人员有160多万人。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新业态新模式应用场景急速扩张,网络购物、网络会议、在线办公、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网络金融、新媒体、数字娱乐等日益盛行,进一步加速了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而新业态新模式的规模化发展,不仅有效对冲了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而且在缓解就业压力、激发消费新需求、提升我国抗击疫情冲击能力和发展韧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新业态正在成为吸纳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同时也是激发消费的新引擎,引领新型消费加快扩容。
新业态新模式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技术进步和创新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就业形态。以灵活就业方式从事新兴职业的年轻人,他们的就业行为体现出三方面特征:首先是新就业形态,即依托于互联网平台及相关技术、适应多元化知识生产和个性化消费需求而出现的去雇主化、平台化的就业模式;其次是新型劳动关系,即伴随新业态而出现的自主性、个体化、灵活性、兼职兼业的劳动用工特点;最后是新工作价值观,即由兴趣驱动,体现个性、追求自由、激发创新、包容多元、实现自我价值的工作价值观念。
青年是新业态新模式的主要参与者和推动者。互联网社会的崛起以及随之而来的平台经济迅猛扩张,大大延伸了人们的社会空间、交往渠道和工作场域,由此产生了大量新型工作岗位、新型职业种类和新型就业形式。作为互联网社会的引领者和平台经济的积极参与者,青年成为新业态新模式领域的主力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以弹性和灵活的工作方式涌入新兴行业,进行工作创新、职业创新和就业创新。
02
青年群体就业的新特征
新业态新模式正在逐步改变人们的工作方式和就业形态,为此,当前青年群体就业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突出特征。
▲一是无边界工作场域。互联网社会兴起和信息技术发展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区隔,为人们提供了无边界的网络场域,延伸了物质世界,扩展了社会交往空间,全世界的人通过互联网联系起来,使全球范围的各类资源如知识、信息、商品、服务等广泛链接,形成共享时空的在线组织。无边界的网络场域推动了信息与人员的跨界流动,人们可以突破现实时空局限,而人们的生产、服务、消费等活动也可以在无边界的网络场域中进行,工作场域无限延伸,强化了人们的“无界感”,人们不必“在场”,“缺场”也可以提供商品和服务。无边界工作场域为青年提供了无限可能和机遇,为新业态新模式创造了巨大发展空间,改变了传统工作方式的时空限制。比如,以往文艺青年需要“北漂”或“沪漂”到文化中心城市,才能追求事业发展,而现今许多网络文化青年居于小城镇甚至边远乡村就可以进行文化生产与传播,成为网络作家或直播网红,不仅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而且突破了文化创作地域限制,拓宽了文化传播渠道,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
▲二是去中心化。互联网及信息技术发展促成了开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新型社会关系形态和内容产生方式,带来了“去中心化”的新型网络内容生产过程。在其生产过程中,知识信息等内容产生不再被专业性网站或专业精英们所垄断,而是由地位平等的普通网民共同参与、共同创造。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表达观点、原创内容、生产信息、提供服务,从而每一个网民都可以成为独立的内容生产者和信息提供商。互联网平台“去中心化”推动了技能型、知识型、创意型零工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新型就业岗位和新型职业种类。比如,掌握着一项或者多项可以变现的知识技能(如写作、绘画、短视频剪辑等)的当代青年,通过互联网平台,以灵活性、自主性、即时兑现的工作方式,完成知识的生产、分配、交换与使用,为广大民众提供他们所需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三是去雇主化。去中心化的互联网平台弱化了科层制度和等级架构,个人通过互联网平台可以完成内容生产、销售、服务过程,个体生产者对单位组织的依赖性大大减弱,独立自主性增强。随着“逆组织化”工作模式流行,灵活性大、自由度高的劳动用工方式迅速普及,去雇主化成为新的就业形态趋势。比如,依托线上平台提供各类生活服务的青年就业者(如网约配送员、网约车司机等)就是典型的去雇主化就业人员。去雇主化就业并不一定依托于互联网平台,大量的独立文艺青年(如独立戏剧人、独立电影人、独立音乐人、街头文化人、自由美术创作者等)的就业形态和工作方式不同于文化组织机构中的传统文艺工作者,他们采取灵活组织方式开展文艺创作和文化服务,活跃于线下文化领域,属于典型的去雇主化新型就业人员。
▲四是兼职兼业。兼职兼业是新业态新模式的典型特征。无边界工作场域、去中心化的平台经济和内容生产过程以及去雇主化的灵活就业形态为兼职兼业创造了有利条件,青年们在主业之外根据个人兴趣或专业所长,从事兼职兼业活动十分便利。兼职兼业在青年群体中十分流行,许多青年跨界兼职兼业成为“斜杠青年”。比如,畅销网络作家的主业有可能是政府公务员;月收入达数万元的网络美术工作者同时也是在校大学生;许多网店店主、网络主播、网络媒体写手也在兼职兼业……兼职兼业盛行,不仅是因为平台经济、零工经济降低了知识文化生产的门槛,提供了知识技能即时兑现的机会,更是因为一些新兴职业高度分化并呈现不稳定性。如网络直播或网络作家虽然从业者数量庞大,但其内部分化为陡峭的“金字塔型”,极少数占据“金字塔”顶端的头部成功者获益颇丰,而大多数从业者则处于“金字塔”底部,薪酬相对较低,工作极其不稳定,导致新兴职业从业者不得不通过兼职兼业来获取其他收入源维持生计,或者谋求一份稳定职业保障生活,同时把新兴职业作为兴趣爱好的副业。
03
青年群体就业心态演变新趋势
经济社会结构变迁对人们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的影响往往最直接、最快速地体现在青年群体当中,从而青年成为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最积极参与者、推动者和引领者。在传统经济结构中,灵活就业人员通常是低文化水平、低技术含量、低收入的体力劳动者和社会底层人员。然而,伴随互联网技术普及而来的知识经济和信息产业迅猛发展,灵活就业人员的构成发生了根本变化,大批拥有知识技能、创新意识、自由理念的青年,通过灵活就业形态和自主工作方式,表达个性、体现自我、创新创意,追求新生活方式,实现自我价值。
♦ 个体化与自主性的职业选择。新业态新模式是个体化和主体性凸显的表征,彰显青年就业心态演变的新趋势。当代青年不再满足于朝九晚五的工作方式和职业形态,传统、单一、固定的就业形态与当代青年的个性化需求、自主性要求和多元化价值追求产生冲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顺应了青年就业心态演变的趋势,个体化和自主性的工作方式体现出较强的职业选择自主性。注重展示自我价值的青年就业者或是选择自由职业和灵活就业,或是在主职之外拓展可变现的斜杠职业,运营以“我”为中心的身份资源,展开个体为主的自我生产、自我上演和自我聚拢的职业进程,在职业选择和发展中获得即时反馈与满足,彰显个体化与自主性的工作理念,突破传统的职业发展模式,重新定义成功人生的内涵,拓宽职业发展路径。
♦ 兴趣驱动的职业追求。兴趣爱好是许多青年选择新兴职业、新兴就业模式的内在动机,体现出青年人工作价值观变迁的方向。传统的工作价值观念把就业和工作看作谋生手段,收入高低及稳定与否是判断工作好坏的主要标准;同时,人们通过努力工作和职业晋升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和他人尊敬,实现主流社会价值所认定的“成功人生”。然而,今天的青年更为看重个性追求和自我价值,兴趣爱好和个性化追求成为职业选择的重要标准,一些青年甚至为此选择放弃“大厂”高薪职业,或者离开体制内高福利、高稳定性工作环境,投身收入不稳定、前景不明朗的新兴职业领域。在北京团市委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2020年联合实施的调查中显示,大约80%的新兴青年表示对工作有兴趣,其中38%的新兴青年表示职业选择完全取决于兴趣爱好,仅有10.8%的新兴青年选择当前职业是为了谋生。青年群体从事的职业符合自身兴趣爱好,自我实现的价值感、职业认同感和满足感相对较高,因而对工作满意度也较高。
♦ 工作与生活边界的淡化。个性化的兴趣驱动特征不仅表现在青年工作选择和职业追求方面,而且贯穿于青年人的休闲生活之中。实际上,许多活跃于新业态新模式中的青年,他们对新兴职业的选择往往源于其日常生活中的兴趣爱好,或者他们把生活领域中的兴趣爱好发展为其想要从事的新兴职业。如此,他们把生活乐趣带入工作领域,在工作领域中获得快乐体验,工作与生活经常融为一体,两者的边界日益淡化,工作方式、工作内容与生活方式相互契合、相互成就。
♦ 高流动性的职业历程。兴趣驱动和兼职兼业导致新业态领域青年的高流动性。新兴职业往往缺乏稳定性,流变性特征突出,导致一些青年经常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之间频繁流动。灵活就业方式则方便他们不断转换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和服务对象。灵活契约型就业大大减弱青年对单位组织的依赖性,使其工作的独立自主性增强,同时这也加快了青年职业流动的频率。高流动性的职业历程成为一些青年就业的常态,他们尝试在流动中探索职业发展方向,适应新的行业产业变化趋势,开创新的机遇人生,体验自由、自主、开放的心境。
♦ “终生式”的持续学习和创新。新业态作为新兴经济、新兴产业、新兴技术、新兴职业综合发展的产物,需要从业者不断更新知识技能,持续求新求变,紧追时代潮流。同时,新业态就业高度依赖互联网、信息技术和大数据产业发展,而与此相关的技术迭代更新极快,更需要新业态就业者随时学习、终身学习。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使青年就业者不断在职业发展中产生多种可变现的技能,在某项职业不能带来持续动力和活力之时,他们会选择衍生新的职业赛道。从而,“终生式”学习和不断创新,成为青年就业者所必须具备的特质。
新业态新模式反映了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青年作为新业态新模式的主要参与者、实践者和推动者,不断推进新业态纵深发展。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青年加入新业态领域,尝试新的就业形态和工作方式,由此引领青年就业心态演变新趋势。
面试热点、面试素材
地址:合肥市蜀山区梅山路153号国旅大厦6楼(安农大南门)
联系电话:0551-62827270 / 62833186
博学公务员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16021577号-1 经营许可证号:9134 0100 6910 69516R;  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2006-2023 www.ahbxgwy.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